云南掐丝彩嵌黑陶工艺是景泰蓝的一个支流变种。它把黑陶制作与掐丝珐琅工艺相结合,在有四千余年历史传统文化的古滇式黑陶基础上,烧制出具有云南地方特色、民族文化内涵的工艺新品。
景泰蓝的一个支流变种
大红的底色上,金丝勾勒出的数朵牡丹花娇艳绽放,几只蝴蝶在上面翩翩飞舞,点缀其间的金粉若隐若现。这是掐丝彩嵌黑陶工艺品“宝葫芦”,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,聚宝盆寓意聚福聚财,中部和瓶颈组成的花瓶寓意平安。
从事制陶已经十多年的陈鸿斐,是云南红河人,24 岁只身来到昆明打工的陈鸿斐做过销售,开过养殖场,当过学徒,最终还是将目光落在了手工艺制作上。“掐丝珐琅工艺是从北京流传过来的,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景泰蓝。”陈鸿斐介绍,云南掐丝彩嵌工艺是景泰蓝的一个支流变种,掐丝彩嵌工艺与云南本土的陶艺结合,则逐渐被赋予地方特色,增添了更多民族风情。
传统的景泰蓝制作工艺为:先描图后掐丝,再上釉,后反复烧制,工序可达上百道。而云南掐丝彩嵌黑陶是将釉料烧制好研磨成细粉再掐丝作画,将五彩艳丽的釉料粉镶嵌在黑陶上,将原来的上百道工序简化为十多道工序。成品具有防水、防腐,不易褪色的特点。
借鉴河南神垕镇的制陶技术
黑陶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云南的传统黑陶制作,以尼西、景洪和镇沅黑陶为代表的瓦猫、土锅等家用器具为主。在金沙江、澜沧江流域,考古学家曾发现 2000 多年前的黑陶器皿。2000 多年来,藏族的民间艺人仍然孜孜不倦地用双手传承着悠远的黑陶文化。如今的掐丝彩嵌黑陶是在古滇黑陶的基础上,与外来的工艺形式交融,并将云南少数民族的人文风俗和民族审美融汇其中。
陈鸿斐介绍,掐丝彩嵌黑陶的制作工艺可以细分为 8 个步骤,陶罐烧制成型等基础步骤都是在红河开远基地完成的。“用于制作黑陶的泥土要纯净,地上头一层红土和第二层灰土都不能要,只有被我们称为‘淤泥’的灰白色黏土是可用的。”陈鸿斐说,掐丝彩嵌黑陶的制作工序借鉴了河南神垕镇的制陶技术,先将山里采来的泥沙放在水池中浸泡,再让泥浆放在大缸中沉淀,沉淀后装入孔眼细致的沙袋过滤掉多余的水分。“最后放进‘真空炼泥机’,将多余的空气抽出来,基础的泥料就成型了。”陈鸿斐说。
得到质地较为纯净的泥料之后,就可以进行拉胚工作。陈鸿斐一般会聘请开远的师傅在当地拉肧,拉胚成型后,需要在避风无光的室内阴干 3-4 天。接下来是陶胚的抛光阶段,手艺人在尚未干透的陶胚上用力均匀地进行抛光,使胚体变得光泽亮滑。然后是雕刻阶段,在不厚不薄的瓶身上雕刻,形状以飘逸为佳,雕刻过的地方还要再次进行抛光。雕刻完毕后,要将陶胚送到800-1000℃不等的高温窑烧制一天一夜,第二天封存,第三天出窑,要避免陶罐遇风。
黑陶周身漆黑的颜色是通过“熏烟渣碳”形成的。封窑后,窑中的浓烟在陶周围循环熏绕,使浓烟中的碳粒渐渐地渗入坯体,才形成了黑陶独特的色彩。
行云流水 一步到位
制作过程中,“掐丝”是最重要的一步,难度也最高。“掐丝这道工序非常关键,讲究‘行云流水,一步到位’。从前使用铜丝,现在出于对精细化的追求,一般使用 0.5毫米宽的镀金改良铝合金,合金还有不易生锈的优点。”陈鸿斐一边说,一边用剪刀夹断丝线,然后轻轻用镊子将金属丝嵌入陶罐外围。“掐丝的长短和力度都需要经验积累,手法需要刚柔并济,既能达到装饰瓶身的目的,也可修补雕刻中的瑕疵。”
掐丝完成后是上色环节,掐丝彩嵌黑陶以色彩靓丽、清新自然为佳。由于陶罐的周围呈曲面,上色时釉料容易流淌出来,在一周内经历 10 多道上色,才能让釉料丰满贴合。
陈鸿斐对民族风格外青睐,她的陶艺工坊里充满了鲜活的色彩。除了艳丽的插花,所有的工作桌上都覆上了一层色彩繁复的印花丝织桌布,十分抢眼。“平时生活和大自然中从不缺少美,可以从中提炼出配色、用光的道理,包括放在家里的瓶花,大师的优秀刺绣作品等各种艺术样品都能带来灵感,刺绣的颜色和过渡是我做陶经常参考和借鉴的。”陈鸿斐说,她闲暇时候经常观察丝绸花面的光泽度和色彩搭配,桌面上的花朵图案还能启迪她作画上色。
最后一个步骤是对陶罐进行定型处理,主要包含防水和修平工作,几道工序后,使成品能经风吹日晒、水流冲击而无恙。
除掐丝彩嵌黑陶外,学习“云南画派”画家的黑陶彩绘系列产品,运用了云南重彩画工艺,用不浸水不褪色的丙烯颜料,在烧制成的半成品陶体上做画,最终形成具有浓郁云南民族特色的黑陶重彩工艺品。
黑陶产品特有的吸光性、透气性,可以作为云南省高档茶叶、副食农产品、食品,甚至酒类的外包容器。近年来,配合茶叶、月饼、三七等云南特产,黑陶产品销往北京、山西、广州、郑州等地。